生源下滑倒逼高等教育改革

时间:2012-08-31 15:47   来源:华体会体育   点击:

文章摘要:据华体会体育记者获悉,危中往往有机。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无疑将使高校录取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拐点逐渐显现。对于殷殷期盼儿女成才的万千中国家庭来说,上大学不难之后,上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将成为第一目标。这就对大学提高质量、办

    据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记者获悉,“危”中往往有“机”。高考人数持续下降,无疑将使高校录取率大幅提高,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拐点逐渐显现。这对于殷殷期盼儿女成才的万千中国家庭来说,“上大学”不难之后,“上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将成为第一目标。这就对大学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提出了紧迫要求。许多人认为,生源下滑的持续,将倒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加速期。
    但危机不会自动转化为机遇。高教改革已进行多年,之所以仍然不能让公众满意,根源在于难以突破许多体制、机制和观念桎梏。目前还只存在于局部、“初级阶段”的生源下滑,能否成为推动改革突破的新动力还未可知。
    尽管生源下滑倒逼高教改革的形势尚不明朗,但这无疑是社会对高教改革发出的一个“加速”的明确信号,有智慧的决策者当不会对这样的信号视而不见。可以说,目前的高教改革正处于一个微妙的“窗口期”,加快改革将使高校的招生、办学针对社会需求变化而全面转型,真正办出符合公众期待和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面貌将为之焕然一新。
    当前,生源下滑的具体情形究竟如何,社会公众、教育界如何看待生源下滑形势下的高教改革?半月谈记者在湖北、江苏、陕西、山东、广东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生源下滑动摇部分高校生存基础
    生源下滑远未“探底”,高考“独木桥”变成“步行街”
    用“盛极而衰”来形容最近四年高考报名情况,毫不为过。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考人数开始长达十年的迅猛增长,从当年的288万,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1050万,但此后将开始逐年减少,1020万、946万、933万、915万,形势急转直下。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生源下滑是近年来高考生源持续下滑和高校不断扩招矛盾的显现,目前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存在。计划生育导致适龄人口减少、低龄留学人口增加、中学毕业即外出打工等都是生源下降的原因。
    “问题是,生源下降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而是长期的大趋势,现在距离‘探底’还有很长时间。”山东一家高校的招生办负责人担忧地说。据人口学家分析,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最高峰,之后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
    海外高校争夺国内优质生源也是加剧生源下滑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之一,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占毕业生总量的比例虽不高,但在逐年递升。据广东省留学机构相关负责人先容,近几年,广州出国留学申请低龄化趋势明显。“今年高中阶段学生申请出国留学人数同比增加了30%。”
    “高考生源和出国留学两组数据的一降一升,突出反映了学生、家长对国内高等教育没有信心,开始‘用脚投票’。”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认为,“国内高校必须加强一种紧迫意识,因为全球化时代大家已经在与世界一流大学同台竞争。”
    从“上大学”到“上个好大学”,社会观念悄然变换
    “10多年前,听说哪家出了大学生,村子里的人会集体前往道贺;如今,再有哪家娃考上大学,邻居们已没什么羡慕,甚至还要担心他们家面临的大笔开销。”江苏省射阳县陈洋镇村民李吉林的一番话,道出了当前农村家庭对大学生这一身份认识的变化。
    生源下降使得录取率大大提高。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预计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某些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达到90%,绝大多数学生不愁没大学上。
    湖北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先容,高考的拐点已经凸显,“上大学”不再难之后,“上个好大学”就成为家长学生的第一追求,“好”除了“更有名”以外,还包含“更适合”。西安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陆根书说:“录取率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和学生对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性更强,就业前景好的大学和专业仍然是社会需求的主流。”
    部分高校面临“洗牌”,高教改革亟待提速
    尽管高考“独木桥”大大拓宽,但并不意味着考生升学压力趋缓。“报考一本院校的竞争压力依然会较长时间存在。”华中师范大学招生负责人表示,3年至5年内,一本院校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对优质生源的争夺会趋于激烈。
    但生源连续下降已让一些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民办院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据了解,今年江苏10多所民办二级学院的招生计划全都被削减,平均每所被削减了三成左右。不少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三本以下院校的生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刘志业评价说,长此以往,“部分院校破产倒闭将成为现实”。
    据教育评估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高等教育市场正面临洗牌。当前,一本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二三本院校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的竞争。这类院校一定要注重特色发展,并应根据形势的发展作出停办的理性决定。
    “部分高校倒闭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转型中必经的阵痛,高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公平竞争是大势所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涂艳国认为,当前并不是高校太多,而是高水平、有特色的优质高校太少。生源下滑是中国高等教育新陈代谢的一次挑战和机会,可以倒逼高教改革升级提速。
    “寒门学子”进名校难:生源下滑的另一面
    如果说,对当前的生源下滑感受到危机的更多是二三本以下院校的话,重点高校考虑的则是优质生源的流失与竞争问题。其实站在民生社会的视角看,重点高校的另一个“生源下滑”问题同样在不断深化,那就是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不断减少,导致“寒门学子”进名校难等涉及教育公平的问题。
    农村大学生总体数量上升,但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近几年,各地高校招收的农村大学生数量大都逐年增长,但农村生源在“985”、“211”等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中农村籍学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农村考生上一本的比例上升相对缓慢。去年,全国考生一本平均录取率为8.5%,680个贫困县为5.7%。
    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表明,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例如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高校扩招后更加明显,目前这一比例仅剩一成多。
    在山东省莘县二中,1500多名学生中90%来自农村,该校每年80%的毕业生能考上大学,但上重点大学的只有10个左右,考上本科院校的只有80人左右。“这说明现在的农村孩子上大学容易,上重点大学难。”校长周西政说,当前普通院校就业很难,大多数农村寒门子弟只有考入一线名校,人生路才会相对平坦。据他观察,由于上重点大学越来越难,农村里一种“新文盲现象”正在凸显,一些家长对比上普通大学和打工的经济收益之后,渐渐不再鼓励孩子上大学了。这直接导致高中阶段辍学率和弃考率升高,以及“考不上好大学还不如去打工”的观念日渐流行。
    先天不足、后天掣肘,多重因素叠加致高教“天平”失衡
    广州外来农民工陈先生感叹:“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寒门子弟向上攀爬改变命运真不容易!”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重点大学农村学生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农村学生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在信息渠道闭塞及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农村学生很难在各种加分项目和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新政策中获利。比如,国内“北约”、“华约”高校联盟的自主招生考试,多是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农村孩子天然就处在了弱势。第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公益帮扶机制不健全等也让农村学生进一步失去竞争砝码。
    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是最主要原因。西安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说:“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的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好资源加上好生源让一些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名额,而农村学校如果出一两个状元则很不容易。”
    如今,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也在转移和高度集中。部分地方政府本着“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在政策上向“重点校”、“示范校”倾斜,令教育资源分化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
在城市里,农民工子弟离优质教育资源很近,但诸多歧视性的政策和高昂的入学费用使他们只能望洋兴叹。半月谈记者在广州外来工集中的白云区三元里社区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享受不到公办优质教育资源,在高中阶段辍学或放弃高考的情况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专家表示,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等也是重要掣肘因素。在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看来,农村学生要想读重点大学,需要背负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并不是给予助学贷款就能够解决问题。“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重点大学的学生,不是单看他在高中三年学得如何,关键还要看有没有从小打好基础,以及在成长中是否有各方面的支撑与鼓励。而针对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公益帮扶覆盖面较窄,力度也不够大,导致一些天资聪颖的农村学生最终落伍。”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寒门子弟上重点高校开辟绿色通道
    专家认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下降,反映的正是城乡的差别,以及造成城乡教育差别的农村基础教育欠账。在纠正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切实改善农村教育软硬条件的同时,教育部门还应从现实出发,完善高招环节,建立招生考试制度的多元评价体系和差异化的高校录取制度,让改革惠及更多寒门子弟。
    针对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处于劣势的问题,一些高校已开始制订专门倾向农村生、贫困生的计划。据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郑庆华先容,今年,在自主招生中,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针对家境贫寒、德才兼备的学生推出了自主选拔的“自强计划”。中国人民大学还推出专门针对家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生源的“圆梦计划”。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约一万名学生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

logo 电话
在线报名

华体会体育 华体会体育  微信公众号       官方QQ

新浪微博
QQ空间

手机网站访问地址:http://m.csxdf.com
报名咨询中心:长沙市长沙县开元东路1300号(华体会体育长龙校区)
联系电话:0731-86220088
版权所有:北京朗杰科技有限企业
Copyright © 1998-2020 湘ICP备10208887号-9

湘公网安备 43012102000555号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